如何得知自己是否缺鈣,第一個方法是飲食評估,可以利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所提供的「鈣計較」,輸入性別、年齡及一週攝取高鈣食材頻率,網站會幫你估算出一天攝取的鈣質量及補充建議,可以初步知道自己日常飲食是否缺鈣。第二個就是觀察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缺鈣症狀,心悸、睡不好、常抽筋、牙齒變軟、高血壓、四肢末梢刺麻、幻聽幻覺、皮膚粗糙暗沉、視力變差、頻尿等都有可能是缺鈣的原因,若有超過3項症狀,建議可以定期去醫院檢查,看自己的血鈣值是否正常。
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 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,但因檢測不便,導致發生率高,篩檢率卻偏低;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,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,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,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。
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,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,另因長期用藥(如類固醇、荷爾蒙阻斷劑、化療藥物等),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,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。
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,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,之後以每年平均0.3~0.5%速率減少,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,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~3%。台灣屬高齡社會,隨著平均壽命延長,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,民眾應及早補鈣,預防骨質疏鬆症。
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,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,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,應配合復健、營養補充,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,預防再次骨折。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,可能就此臥床不起,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%。
根據臨床經驗,骨鬆性骨折病人中,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,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,忽略骨鬆問題,往往1、2年內就再度骨折。值得注意的是,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,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,只用藥不補鈣,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,而治療效果不好,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、放棄治療,形成惡性循環。
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,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,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,若已有骨質流失、疏鬆現象,就應開始補鈣。
坊間鈣片選擇多,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,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,吸收好、副作用少,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;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,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,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,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,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。另外,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。
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,補鈣強建骨質,越早開始越好!
※提醒:
臺灣60歲人口以上有16%患有骨質疏鬆,就目前的醫學來看,並沒有完全根治骨質疏鬆的辦法,只能盡早[存骨本]。
記得多運動、多曬太陽,增加鈣質的攝取,才能鞏固骨質,為晚年的活動力「鈣」好基礎,遠離骨鬆!